過了好幾天有點渾渾噩噩的生活,先來個比較有點“人文”性質的東西幫自己收一下心。這個題目是我在這裡(Wageningen大學植物生理系)的辦公室裡,鄰桌室友牆上的勉勵自己的格言。起初我只是視而不見(這跟格言就已經不合了,一笑),後來我發現原來還有中文字,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是翻自中國經文裡的一段話,說這話的人是孔子。

我國學常識是不行的,但我想了好久,甚至把論語從網路上翻出來,就是想不出孔子有哪句話符合上面的格言。後來當然是去膜拜一下Google大神,出來的東西還真不少,原來這句話還挺流行的,連海峽兩岸都有很多人用,有人說出自孔子,有人說是西諺,也有人找出原文可能是荀子儒效裡的一段話:「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於行而止矣。」

我英文也是不行的,不過中英對照起來就知道兩句話裡只有“I do and I understand”約略等於「學至於行而止矣」而已。“I hear and I forget”的意思比較接近禮記大學篇裡的「聽而不聞」,也就是你雖然聽了,但沒有花心思去理解,去認識,也因此不會記得你聽到的東西(原文大家一定都很熟,就是「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連續四個成語,雖然有些意思已經變了)。至於“I see and I remember”,光從字面意思解釋是怪怪的:我看所以我記得?不說別的,區區在下剛看到這三句話時根本不會去“記得”它,標準的視而不見,所以還是得要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比較近似的是倫語裡的「溫故而知新」,因為不管什麼學習,記憶與背誦是免不了的(雖然有人很反對背誦,認為那是填鴨教育,但事實上,如果你不去背誦一些基本的東西,你要用什麼去理解?當然,如果只背不思-或用理解置換也行-那就是真的填鴨了。過與不及都很糟糕,所以孔子早就說過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誠斯言矣),如果你想要記憶,多看是必要的。

不過老實講,以我個人的理解,除了“I hear and I forget”這句,“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是可以用論語的一句話來代表,事實上就是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時習”這個詞本身就代表了溫故與實踐(你總不可能做一天的德行就代表了實踐吧),而“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本身即是在講“學”這個“過程”。當然,如果可以延伸遠一點,把“I hear and I forget”包含進去也未嘗不可,只是你不好從字面上解釋這跟“學”有什麼關係。

我相信這三個詞是西諺,只是已經很難找出出處了。或許是某位西方的學者,在接觸了一些儒學典籍後,就拼湊出了這幾三句來闡述學習。說出自孔子也沒錯,因為不管是來自「聽而不聞」,「溫故而知新」,還是「學而時習之」,全是語出孔子,只是你很難從英文字面上找到,到底可以對照到孔子的哪幾句話。荀子儒效的那幾句話幾乎可是說是「學而時習之」的註解,但還是跟這“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有很大的差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mpm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