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的中午本來想試一下樂樂燒肉,結果到建國店,他們說消毒,中午不營業....不死心再繞到新生店,居然連門都沒開....因此在因緣際會之下,這家以前在中華航空附近,因為不好停車而從未造訪的餐廳就成為替代品了。

說起來這只是我第二次進蒙古烤肉的餐廳,第一次去的是二十幾年前,在天母西路靠近榮總那邊的大可汗。菜色如何早忘了,不過跟現在來比大概也沒太大的不同,反正一切都像唐魯孫先生在講到蒙古烤肉(他名為「在台灣吃烤肉」....)時所說的那樣。

成吉思汗蒙古烤肉裡的肉類只四樣(即牛、羊、豬、雞),蔬菜的部份有蕃茄、罐頭鳳梨(據說加鳳梨後炒出來的肉會更軟,只能說那是不會煮飯的人說的笑話)、青菜(我去的時候是空心菜)、洋葱絲、豆芽菜、葱段、高麗菜絲、以及香菜;調味料的部份則是醬油、蝦油、麻油、辣油、辣椒、碎蒜、料酒、薑水、與檸檬水等。我吃的話是以羊肉為主,只配上洋葱絲(少許)、豆芽菜(少許或不加)、葱段(不厭多)、碎蒜、以及大量的香菜;調味料則加醬油、麻油、辣油、料酒、與檸檬水等,大吃了三碗。

有人說炒好的肉要配上芝麻燒餅夾著吃,店裡上的燒餅太厚,油酥太多,能夾肉的空間不多,白嘴吃又太淡,我不是很喜歡。以前並沒有配上燒餅(不管是以前我去的餐廳或老的記載),應該是這幾年從大陸傳來的,去看「烤肉季」(這季是姓氏,不是季節的意思....)的食記就知道了-這種算是傳說再創造,因為大陸傳統的小吃經過50-70年代的動亂後大多失傳,現在出現的跟以往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反正也沒什麼人還能品得出差異。

對這種重口味的烤肉,肚量大的人可以考慮用白飯來配,我想應該會更出色。如果要白嘴吃肉,醬油的份量一定要減低,不然會太鹹,我是三碗烤肉吃完之後配上一碗不加糖的小米粥,頗有清食解膩之效。其它的小菜我沒有太大的興趣,除了醃蜆仔之外。至於水果、冰淇淋(小美的)、甜點、飲料等都是平價吃到飽餐廳的必備品,除了水果外,其它也只是淺嘗即止,畢竟重點還是在烤肉上。

就烤肉本身而言,跟以前吃的,不管是大可汗,或其它歐式自助餐附的蒙古烤肉差不多,畢竟調味一樣,肉片一樣(全都是火鍋片),配菜一樣。如果我有塊這樣的大鐵板,自己來烤(其實是炒)大概也差不多。不過本來也是這樣,原來的烤肉就是自烤自吃的。

現在台灣的蒙古烤肉是相聲名家吳兆南先生起的頭,根據吳兆南先生的說法,當年他在螢橋擺攤,本來是以1盤肉3塊台幣的價格賣烤肉,這跟在北京吃烤肉是一樣的,可是沒人上門,於是改以1美元(當時1:34)的價格讓你盡情吃,一時之間生意大好。

論起來吳兆南先生的蒙古烤肉是現在吃到飽餐廳的濫觴,但其根本,也就是烤肉本身其實脫胎自北京的烤肉。根據唐魯孫先生的記載,北京的烤肉原都是推車串胡同的小攤販,食客也都是凡夫走卒,後來正陽樓這樣的名門餐廳都添上烤肉之後,士大夫等名流也才加入烤肉的行列。

早年烤肉是自烤自吃的,而且只有牛肉。牛肉片加佐料醃過後,加上大葱、香菜,就可以放到烤肉支子上烤熟,再配上二兩燒刀子,個把塊也能酒足飯飽。烤肉支子其實就是底下烤著火的大鐵板,民國初年最富盛名的烤肉宛就是如此,大家繞著支子吃烤肉。據說正陽樓的支子比較秀氣,直徑大約兩呎,可以放在八仙桌上,現在北京的烤肉季用的是更小一號,大小約一呎而已。

台灣的蒙古烤肉改為廚師代烤,支子跟早年差不多,但肉類蔬菜比以前多得多。尤其肉類,牛、羊、豬、雞俱全,說不定還有不少人不敢吃牛、羊肉呢。有趣的是,各種肉類一起擺出來也是紫禁城裡的皇家起的頭:據說慈禧太后想隨俗吃烤肉,但恪於祖制牛肉不能進宮當饌,所以御膳房才把羊肉、雞肉、鹿肉、豬肉,甚至松花江白魚片都等拿出來烤,但真正流行開來也是要到台灣啦。

之前看一些blog說啥北海道的成吉思汗(即烤羊肉)是類似烤肉的始祖,這根本是胡說八道。如前所述,這種烤肉起源於北京(日本維基寫的是東北地區的滿族料理,那是明顯的錯誤,因為在明朝就有類似的吃食在北京出現了,但至少日本維基還不致於寫成是「日本原創」),早在民國初年日本駐軍就愛上了這一味,只是現在日本人把肉片加厚罷了,。這跟把日本的煎餃(脫胎自鍋貼)當成是日本人的發明一樣荒謬!

事實上連韓國的銅盤烤肉也是源自北京烤肉,中文維基都在亂寫一通,什麼仿自蒙古人用金屬製的盾牌、頭盔烤肉,實際上蒙古騎兵根本不配備盾牌(重騎兵的身上有皮置的護甲,輕騎兵頂多只有皮製頭盔而已),他們行軍中餓了是喝馬奶,甚至馬血,才不會什麼拿盾牌烤肉!

可以這麼說,北京烤肉是整個東亞地區鐵板料理的始祖(包含台灣的平價鐵板燒),但後人無知無能,只認得衍生物而不識真正的老祖宗是誰!不過話說回來,就算你知道烤肉起源自何方又怎樣,只要使用上「地方料理」四個字,你又怎麼能說不對呢?因為各地有各別不同的口味,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調味與食材。

連著兩篇都講到烤肉,說起來我還真愛啊~XD

arrow
arrow

    gmpm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