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部份我就略而不提了,那不是本文重點。

ROCS FACG-81  
蘇澳軍港開放時的光六飛彈快艇FACG-81。光六飛彈快艇取代了海鷗飛彈快艇,是中華民國海軍近岸作戰打擊兵力的主力,共建造30艘。光六飛彈快艇的排水量比海鷗飛彈快艇大了近4倍,極速在33節以上,可搭載4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本艦具有匿蹤外型,艦體並塗有匿蹤塗料,但整體匿蹤效果不算出色;此外本艦的極速雖然在33節以上,但跟共軍22型飛彈快艇相比極速慢了9節,飛彈數少了一半,且22型飛彈快艇在艦艏還裝備了AK-630近迫武器系統(六管30 mm加特林機砲),這使得光六飛彈快艇不但在數量上遠遠不及(中共海軍有將近90艘22型飛彈快艇),在質上面也遠遜之,中華民國海軍應該要盡速開發下一代的飛彈快艇,因為光六飛彈快艇在還沒服役前就開始落伍了

中華民國海軍撤退到台灣時,雖然投共者眾,但仍保有大部份的主力艦艇。只是原有的造船工業全部留在大陸,別說造船了,當時的台灣甚至沒有足夠的維修能力,因此很多船艦都必需前往日本進行維修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日本投降後的戰利品分配中,中國海軍抽中7艘日本的驅逐艦,而這7艘船通通到了台灣。但最終只有原名雪風的丹陽艦(ROCS DD-12)與原名初梅的信陽艦(ROCS DD-15/PF-82)成軍。原名宵月的汾陽艦(只有艦名沒有舷號,即表示此艦雖列名艦籍冊但沒有服役)雖然是抽中的日艦中噸位最大,也是最新型的驅逐艦,但始終沒有成軍,一方面是韓戰爆發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協防台灣(當然另一個目的是防止國府反攻大陸....),所以需求降低;二者本艦移交時武裝都已拆除,可是台灣連把武器裝回去都沒有辦法。

ROCS DD-12  
已換裝美製火砲的丹陽艦(攝於民國50年代)。丹陽艦是日本償艦的第1艘,民國36年在上海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但沒有裝備武裝。一直到民國41年才裝上日本遺留在台灣的陸基岸砲,使用到民國45年後才換裝美式5吋與3吋主砲,民國55年除役

IJN Yukikaze      
昭和15年(1940年)時的雪風號驅逐艦。雪風號是炎陽級的第9號艦,被稱為「奇跡的驅逐艦」,因為她參加過至少16次海戰,幾無損傷,而日本38艘甲型驅逐艦(炎陽級18艘,夕雲級20艘,是開戰時日本海軍驅逐艦隊的主力)也就只有這1艘存活到日本投降

也因此,除了少數小艇與登陸艇外,中華民國海軍基本上沒有什麼新的造船計畫,只能先建立起維修能量,一直到民國60年代後期的海鷗級飛彈快艇。海鷗級飛彈快艇是仿自以色列的毒蜂級巡邏快艇,排水量雖然只有47噸,卻是中華民國海軍第一批大量建造的作戰艦艇。下一批即為民國82年開始,以改良型Oliver Hazard Perry級巡防艦為藍本所建造的成功級巡防艦,一共建造了8艘。接下來是30艘用來取代海鷗級飛彈快艇的錦江級飛彈快艇,以及目前總建造數未定的沱江級巡邏艦(應該在8艘以上)。

ROCS FABG-53  
海鷗級飛彈快艇FABG-53。海鷗級飛彈快艇是台灣第一批大量建造的作戰艦艇,排水量47噸,最高航速36節,配備兩枚雄蜂飛彈(後改名雄風一型飛彈,仿自以色列加百列反艦飛彈),現在已全數除役。以蜂字命名可能是與以色列毒蜂級快艇呼應,另外還有工蜂多管火箭系統(目前工蜂六型還在服役中)以及青蜂飛彈(地對地彈道飛彈),這些武器系統都獲得以色列的大力協助

ROCS PGC-602  
綏江號飛彈巡邏艦(ROCS PCG-602)。綏江號是龍江級的第2號艦,是由美國Tacoma Boat Building Co.以Asheville巡邏砲艇為藍本所設計的高速巡邏艦,首艦龍江號為美國原裝,綏江艦是中船依美方所提供圖紙而自建。本艦排水量185噸,極速超過38節,裝備OTO 76 mm快砲1門,波佛斯40 mm快砲1門,以及雄蜂飛彈4枚。龍江級的設計與建造比海鷗級還早,可是當時美國拒絕出售魚叉反艦飛彈,使得本艦只能裝備雄蜂飛彈,加上航程太短(本級艦是中華民國海軍第1級裝備燃氣渦輪引擎的作戰船艦,可以36節高速持續航行700哩,但是非常耗油),所以後續的建造停止,轉為建造海鷗級飛彈快艇。但就戰術運用而言,龍江級要比海鷗級合理不少,這也是影響到日後光六飛彈快艇的設計

經過這些造艦計畫的推行與完成,加上其它輔助艦艇的建造,台灣的造艦工業才總算建立起來,雖然其中還是少不了美國的協助。例如所有的戰鬥系統,以及像沱江級巡邏艦那樣特殊的船體的的設計與建造,沒有美國的協助是沒有辦法完成的。

ROCS AOE-503  
武夷號油彈補給艦(ROCS AOE-530)對岳飛號巡防艦(ROCS FPG-1106)進行海上運補作業。武夷號是以美國海軍Henry J. Kaiser級艦隊油船(TAO,注意代碼的不同)為藍本所建造的油彈補給艦,是中華民國海軍所自建的船艦中最大的一艘。本艦標準排水量約7,100噸,可搭載油料9,300噸及其它彈藥物資600噸

無論如何,雖說中華民國海軍花了100年以上的時間,才終於提出相當可行的大規模造艦計畫。但對於我輩來講,還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現在只希望這件個計畫不會只是放話而已,如果錯過這次機會,我們可能再也不會有機會看到中華民國海軍的第五次的大規模造艦計畫了。

ROCS PG-611  
進行改裝前的湘江號巡邏艦(ROCS PG-611)。湘江號是錦江級巡邏艦的第8號艦,服役時並沒有裝備雄二飛彈,艦首裝備波佛斯40 mm快砲1門。但從民國99年後,大部份的錦江級都回廠改裝新的偵搜與武器系統,現在除了首艦錦江號(ROCS PGC-603)外,其於各艦均裝備OTO 76 mm艦艏主砲1門,共有8艘(包含湘江號在內,因此舷號改為PGC-611)裝備雄二或雄三反艦飛彈。錦江級巡邏艦是用來取代老舊的山字級巡防艦,也是中華民國海軍第一次建造的500噸級巡邏艦,最高航速超過25節。雖然性能中庸,但由於大部份艦隻服役時間不到15年,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是近海偵防巡邏的主力

本次造艦計畫裡排頭的是4艘萬噸級驅逐艦。自從美國海軍Ticonderoga導向飛彈(說實話,我很討厭老共用的「導彈」二字)巡洋艦(本計畫之初原為導向飛彈驅逐艦,所以首艦的編號是跟在USS DDG-46 Preble號之後)全部完成之後,世界各國就沒有新建的巡洋艦了,雖然美國在2001年曾提出CG(X)計畫,最終也在2010年取消。但另一方面,自從Spruance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約8,000噸)出現後,新造的驅逐艦一艘比一艘大,美國海軍最新的Zumwalt級導向飛彈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約14,800噸),其噸位已直逼二次大戰時期的重巡洋艦!

ROCS DDG-923  
海軍最後一艘退役的Gearing級驅逐艦瀋陽號(ROCS DDG-923)。瀋陽號原為美國海軍Power號(USS DD-839),1945年服役至2005年,整整1甲子的歲月

顯然,現在的驅逐艦已經取代了巡洋艦的地位。理由很簡單,以前軍費多,軍人多,艦隊可以利用高低配的方式取得最大的效益,所以各種作戰艦艇能專注在各別特定的功用上。可是現在軍費緊縮,人員短少,太過專門的作戰艦艇根本無法適應當今的環境,因此各國在採購新型艦艇時多以能多用途使用的巡防艦(Frigate)為主要的採購標的,頂多為了更強大的防空與攻擊能力,再使用更少量的驅逐艦。反正現在除了世界獨強,也就是美國海軍之外,沒有其它的海軍有能力向其挑戰(我講的挑戰是艦隊對抗,而非打帶跑的海上游擊,雖然這是唯一能讓美軍受創的方法)。所以雖然巡洋艦有其浪漫的色彩,但就跟戰鬥艦一樣,最後還是要走進歷史裡。

USS DDG-1000  
艤裝中的Zumwalt號導向飛彈驅逐艦(USS DDG-1000)。本艦是Zumwalt級導向飛彈驅逐艦的第1艘,DD(X)或DD-21計畫原計劃採購30艘以上同型艦,但由於建造經費太高,最終將只建造3艘做為戰術與技術驗證之用。本級艦排水量14,798噸,裝備AN/SPY-3雷達,Mk 57垂直發射系統(但只有80個發射單元,比Arleigh Burke級還少),2門155 mm先進火砲系統(這是美國海軍自第二次大戰以後所裝備的最大口徑艦砲)

USS CA-68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Baltimore號重巡洋艦(USS CA-68)。Baltimore級重巡洋艦共有9門(分裝在3座3聯裝砲塔內)8吋砲與12門(分裝在6座雙聯裝砲塔內)5吋砲,標準排水量14,733噸,比Zumwalt級還輕一些

巡防艦與驅逐艦其實沒有統一的區分標準,以法國海軍為例,他們雖然沒有驅逐艦這個等級,而是一律稱為巡防艦,但舷號是有區別的,像Georges Leygues級巡防艦的舷號即以D開頭(也就是驅逐艦等級),而La Fayette級巡防艦的舷號是以F開頭,但兩者的標準排水量只差200噸。另一個極端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自從美國軍援的二次大戰時期的巡防艦退役後,他們只有一種名為護衛艦,從19,500噸的輕航艦到2,950噸的反潛艦,舷號全以DD為首。

USS DDG-93  
鍾雲號導向飛彈驅逐艦(USS DDG-93 Chung-Hoon)。鍾雲號是Arleigh Burke級的第43號艦,屬Flight 2A無快砲構型。美國海軍少將Gordon P. Chung-Hoon(戈頓.鍾雲)1934年自美國海軍官校畢業,是美國海軍第一位亞裔畢業生,也是第一位亞裔將領,同時本艦也是美國海軍第一次以華人姓氏為名的軍艦。Arleigh Burke級Flight 2A構型的排水量9,200噸,裝備AN/SPY-1D雷達,Mk 41垂直發射系統(90到96個發射單元),以及1門Mk 54 Mod 1/2/4 5吋自動艦砲。本級艦是目前美軍唯一一級的驅逐艦,其防空戰力約為Ticonderoga級導向飛彈巡洋艦的75%,但採用的神盾系統較為先進;反潛能力較弱,但Flight 2A與Flight 3型已有所改進。由於Zumwalt級太過昂貴,最終只會有3艘服役。為填補缺口,美國海軍重開Arleigh Burke級的生產線,使得最後至少會有76艘服役,這是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造數量最多的同級水面戰艦。Arleigh Burke級應該會是這次海軍新驅逐艦的藍本

USS CG-73  
2003年時的Port Royal號導向飛彈巡洋艦(USS CG-73)。Port Royal號是Ticonderoga級導向飛彈巡洋艦的第27艘,也是最後1艘,4面AN/SPY-1B雷達分前、後、左、右佈放以獲得360度的偵搜範圍。Ticonderoga級導向飛彈巡洋艦是第一個裝備神盾系統的水面戰艦,本級艦的出現也徹底改變了世界海軍水面艦隊的發展走向

目前比較明顯的分界是6,000噸,以上是驅逐艦,以下是巡防艦。當然這只是目前各國的主力巡防艦的噸位都在6,000噸以下,尤其以4,000噸級為主流,而被稱為驅逐艦者往往都在7,000噸以上。台灣曾經擁有一隻共有26艘驅逐艦的艦隊,但全是二次大戰時時期的產物,排水量都在3,000噸以下。雖然這些驅逐艦經過一系列的延役工程(含武器與戰鬥系統的更新),但不能改變她們45年以上的艦齡,在二代艦開始服役後,反而出現巡防艦的噸位還遠大於驅逐艦的情況。因此原有的驅逐艦很快都降編為二級艦,並逐步退役。最後一艘瀋陽艦(ROCS DDG-923)在民國94年退役,服役時間更是超過了60年。

HMS D32  
英國海軍最新的45型防空驅逐艦的首號艦Daring號(HMS D32)。45型防空驅逐艦的排水量從8,000到8,500噸不等,裝備了1045型Sampson主動式陣列雷達,是神盾系統之外另一個先進的對空搜索雷達,同型艦共有6艘,已全數服役

FN D621  
(法國海軍Horizon級防空巡防艦Chevalier Paulo號(D621)。Horizon級巡防艦的排水量為7,050噸,配備EMPAR旋轉式被動相位陣列雷達,PAAMS防空系統等。本級艦與英國海軍的45型防空驅逐艦系出同門,即英、法、義三國合作的下一代通用巡防艦計畫(Common New Generation Frigate,CNGF),後來在操作需求與利益分配上產生嚴重分歧,英國退出並建了自己的45型防空驅逐艦,而法、義兩國合作的產物即Horizon級防空巡防艦)

目前台灣擁有的是4艘原美國Kidd級導向飛彈驅逐艦基隆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超過9,000噸,是中華民國海軍所擁有過的最大型,而且火力與偵搜能力最強大的水面作戰艦。本艦雖然是70年代的設計,但在Arleigh Burke級服役前,本級艦是美國海軍戰力最均衡的防空驅逐艦,而且在80年代晚期也接受過一連串的更新,最重要的是艦體才使用了不到20年。所以在取得神盾系統之前,也算是不錯的訓練。基本上海軍是利用基隆級強大的C3I(指、管、通、情)能力充作艦隊旗艦,甚至可與空軍戰管單位協同進行空軍部隊(飛行與防空單位)的指揮與管制。

ROCS Kidd Class2    
停泊於蘇澳軍港的基隆級驅逐艦基隆號(前景,ROCS DDG-1801)與馬公號(背景,ROCS DDG-1805)。兩艦原為美軍Kidd級的Scott號(USS DDG-995)與Chandler號(USS DDG-996),經過80年代的一系列更新,Kidd級的AN/SPS-48E對空搜索雷達與AN/SPS-49(V)5長距離對空搜索雷達的能力已不下於早期的AN/SPY-1A神盾系統了,這兩型對空搜索雷達也依然是美軍的一線裝備

DDG-172  
艤裝中的昆明號防空驅逐艦(DDG-172)。昆明號是中共海軍最新的052D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不超過7,000噸,配備四面具有超大天線的346A相位陣列雷達(最早傳出是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但可能只是憤青們的吹噓而已),以及64個發射單元(前後各32個)的垂直發射系統,與24聯裝紅旗10型近迫防空飛彈等。本級艦服役時被中國各媒體大肆宣傳說其相位陣列雷達比美軍剛服役的AN/SPY-3還強。但這雷達是取自烏克蘭的系統,取得時就已落後兩代以上,再怎麼更新也不會強過AN/SPY-1B。當然天線變大其解析效果也會更好,可是裝設位置很低,遠程搜索能力相對會被縮限;此外艦體太小,電力被集中送給相位陣列雷達系統後其它所需的電力就會不足,導至其它的偵搜系統還在用50年代的產物。美國的評論是此級艦只是過度產品,頂多只有第一代Arleigh Burke級的水準

但無論如何,這4艘基隆級驅逐艦的服役時間,最短的也有32年了,即便扣掉封存的5年,也逼進而立之年。加上其偵搜與管制系統已經落後現在一線防空驅逐艦一個世代,因此計畫裡列了4艘萬噸級驅逐艦,以用來替換基隆級。

F-100-Spanish-AEGIS-Frigate  
西班牙F100型巡防艦的定案側線圖,外型與早幾年夭折的田單級飛彈巡防艦非常相似

很顯然的,這個新的驅逐艦應是使用神盾系統,問題是用的是哪一個版本的系統。目前神盾家族裡廣泛裝備於美國海軍及其盟邦神盾型驅逐艦的是AN/SPY-1D型相位陣列雷達,另一個是號稱小神盾,原先是要用在田單號上,但後來被西班牙拿去的AN/SPY-1F(台灣先進戰鬥系統案中的ADAR-2N跟AN/SPY-1F的差別應該只是編號與細節的差異而已)。當初台灣先進戰鬥系統這個案子夭折的因素很多,純粹就技術面來講,台灣先進戰鬥系統想要一步到位,讓中華民國海軍一下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軍跳到波灣戰爭的海軍,但問題是就算雷達與戰鬥系統可以辦得到,當時台灣的造艦能力也根本無法解決把ADAR-2N跟所需的武裝(Mk 45 5吋自動艦砲1門,Mk 41垂直發射系統6套)強行塞進派里級艦體的工程問題。以當時流出來的田單號側線圖看起來,跟裝設小神盾的西班牙F100型巡防艦非常類似,差別只在-F100型巡防艦比田單號大了超過1,000噸!

SN F-101  
演習中的西班牙巡防艦Álvaro de Bazán號(F101),背景是一艘Arleigh Burke級驅逐艦。Álvaro de Bazán號是F100型巡防艦的1號艦,F100型巡防艦是第一艘裝備小神盾系統的水面戰艦,Lockheed Martin公司藉由ADAR-2N的研發經驗開發了小神盾,而本型艦也成為澳洲與土耳其海軍下一世代的主力巡防艦。可嘆中華民國政府在90年代中期的極度短視-當時的總統現在還在到處干擾政局-使得台灣的國防工業由世界領先集團掉到中、後段

那為什麼不重新設計一個新的載具?在美國的協助下是辦得到啦(F100型巡防艦不就擺出來了?),但問題是預算不允許。當時台灣的國勢達到最頂峰,所以李登輝主政下的政府是以軍購當成是外交籌碼,買了不少現在還是主力的二代兵裝,軍方也認為與其花大錢去自行製造無法預期成果的武器系統,還不如直接購買外國的現役系統。至於這是否影響台灣自己的國防工業,並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不僅是海軍的先進戰鬥系統,空軍的IDF產能也被這種思維給狠狠腰斬一半,導致相關產業的研發人員被迫出走,而這個短視政策所造成的人才缺口到現在都補不起來。

ROCS PFG-1207  
武昌號巡防艦(ROCS FF-1207)。康定級巡防艦是以法國La Fayette級巡防艦為基礎而建造的巡防艦,許多武裝是進入中華民國海軍服役後才另外加上去的,且也增加了原型艦所缺少的反潛能力。康定級是中華民國海軍第一艘具備匿蹤能力的艦艇,也是唯一具備核生化防護的艦隻。然而因為防空戰力薄弱,加上備用零件短缺,本級艦的退役時間可能會早於成功級

現在看得出來不可能回頭再去研發與使用小神盾,所以會使用的是AN/SPY-1D?AN/SPY-3?還是與AN/SPY-3競爭失敗的AN/SPY-1E?

Standard-Missile-3-SM3  
Arleigh Burke級驅逐艦發射SM-3飛彈。垂直發射系統是現代海軍防空艦必需裝備的系統,應該也是中華民國海軍下一代的驅逐艦,以及巡防艦的標準配備

AN/SPY-1D是目前Arleigh Burke級導向飛彈驅逐艦的主要裝備,同時也裝備在日本金剛級之後所有新型的導向飛彈與直升機護衛艦,以及南朝鮮的世宗大王級導向飛彈驅逐艦。AN/SPY-3則是裝備在Gerald R. Ford級航空母艦與Zumwalt級及下一代(Flight 2A與Flight 3構型)Arleigh Burke級導向飛彈驅逐艦,甚至新的導向飛彈巡洋艦上。AN/SPY-1E則是與AN/SPY-3競爭對空與飛彈防禦雷達(Air and Missile Defense Radar,AMDR)的失敗者,但AN/SPY-1E(或稱AN/SPY-2)是Lockheed Martin公司的產品,當初台灣先進戰鬥系統所使用的ADAR-2N也是這家公司所承包。雖然競爭失敗,但這套系統有通過美國海軍的驗證。

ROCS PFG-1107  
泊於蘇澳軍港並開放參觀的子儀號飛彈巡邏巡防艦(ROCS PFG-1107,成功級與康定級都從原來的FFG改為PFG,但濟陽級仍作FFG)。子儀號是成功級的第7號艦,民國86年進入海軍服役。成功級是修改自改良型Oliver Hazard Perry級飛彈巡防艦,是目前海軍巡防艦隊的主力

基本上我不認為台灣可以獲得美軍最新的AN/SPY-3型系統,因為中共052C/D型驅逐艦搭載的346A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系統是被動式系統,而且大概只有AN/SPY-1A等級的能力,即便日後技術能再改進,也不太可能立刻就提升到主動式系統。而AN/SPY-1D至少還會再用上個30年,因此這是最有可能獲得的系統。但是,我也不會排除台灣再來一次「一步到位」的研發過程,因此若要自行開發的話,AN/SPY-1E也有可能成為這4艘驅逐艦的雷達系統的範本,畢竟那不是美軍現役軍品,又有類似的功能。

ROCS FFG-937  
淮陽號巡防艦(ROCS FFG-937)。淮陽號巡防艦原為美國海軍Knox級巡防艦Barbey號(USS FF-1088),1974年服役,1992年自美國海軍退役,民國84年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Knox級是美國海軍在70至80年代的主力反潛巡防艦,其水下作戰能力遠優於成功級與康定級,但防空戰力薄弱。因此由中華民國海軍所接收的8艘Knox級巡防艦裡,有7艘加裝了武進三型戰鬥系統,以提升防空戰力

海軍自己估計,自建1艘神盾艦至少需要3億美金,比起Arleigh Burke級每艘10億美金起跳的造價是便宜很多,所以最有可能的還是利用系統已然成熟的AN/SPY-1D。但如果海軍,甚至其它軍種想要進一步跨進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話,我認為AN/SPY-1E應該是可以考慮的標的。至於艦體可能會採取勃克級Flight 2A構型,動力系統應該也會延用LM2500-30燃氣渦輪引擎。至於武裝部份,至少會裝備RIM66C(即SM-2)標準防空飛彈與RGM-84魚叉反艦飛彈,雄風二型或三型飛彈如要上艦的話,應該會使用獨立的發射箱。

USS LCS-1  
濱海戰鬥艦Freedom號(USS LCS-1)。本艦是Freedom級的1號艦,滿載排水量3,000噸,美國海軍計畫購買12艘同型艦

比起神盾艦,更為迫切的其實是那10到15艘的3,000噸級雙船體巡防艦。目前台灣的巡防艦隊是三級22艘,8艘成功級與6艘康定級(法國La Fayette級)服役至今差不多20年,除美國、日本外,其它各國海軍的船艦差不多都要用到30到35年,所以至少在未來10年,這14艘還可以擋一陣子。但另外8艘濟陽級(即美國海軍Knox級巡防艦)都是40年以上的老船了,除反潛能力還不錯外(但缺了反潛直升機又必需打個折扣),其它艦體狀況並不理想,空防能力薄弱,更重要的是動力系統還是兩個世代前的產品,所人力需求也太高,已經無法滿足現在海軍的需求。此外,由於康定級的防空能力薄弱,零件來源短缺,其汰除時間一定早於成功級。

USS LCS-2  
Independence號(LCS-2)。本艦為Independence級的1號艦,標準排水量2,307噸,美國海軍計畫購買12艘同型艦。美國海軍對兩級LCS是以基數編給Freedom級,偶數編給Independence級

目前海軍準備再買兩艘Oliver Hazard Perry級巡防艦以取代狀況最差的兩艘濟陽級,但這也只是權宜之計而已。在未來數年內濟陽級勢必退出現役,若不能儘早補充防空與反潛能力均衡的巡防艦,台灣的海防難不成只能靠以奇襲為生存手段的沱江級巡邏艦?

USCGC WMSL-750  
美國海岸防衛隊的首艘Legend級國土安全艦Bertholf號(USCGC WMSL-750)。本級艦是不僅是美國海岸防衛隊,同時可說是世界上各同類型艦艇中戰力最強大的巡邏艦。Legend級的標準排水量超過4,500噸,90%依軍規製造,因此在承平與戰時都可以輔助正規艦隊遂行作戰任務

計劃中所傳出的3,000噸級雙船體巡防艦或許可能只有噸數是大致正確,目前海軍的規畫是以美國海軍的濱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LCS)為藍本,但濱海戰鬥艦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採半滑航型單船體的Freedom級,另一個是三船體的Independence級。另外也有消息指出,西班牙的F110型巡防艦也是設計參考,但現在F110型巡防艦的設計尚未定案,提出的概念模型就有4種式樣(兩種單船體,兩種多船體),排水量在5,000噸上下。我認為另一個可供參考的即是美國海岸防衛隊最新服役的國土安全艦(National Security Cutter), Legend 級。

F-110_tri  
F110型巡防艦的三船體設計,垂直發射系統置於船艏部

但Freedom級有個很大的缺點即為艦體工程。Freedom級為半滑航船體,加上噴水式推進器,所以能以45節的高速持續巡航,但所需動力直逼Arleigh Burke級,導至此級艦的改裝餘裕低,成本過高,最重要的是所需燃料很多。Legend級的設計較為傳統,但航速也很傳統,頂多只能達到32+節的航速;武裝與任務酬載很平衡,戰火下的存活性較為理想,但噸位會來到5,000噸級是其最大的「缺點」。

USS MMC-LCS1  
台灣可能的巡防艦構型1。這是由Lockheed Martin公司,以Freedom級為藍本所提出的多重任務戰鬥艦(Multi-Mission Combatant,MMC)版本。MMC是美國海軍針對LCS的缺失所提出的下一代近岸作戰艦,既可提高戰場存活性,又能兼顧任務酬載的需求,是中華民國新的巡防艦的理想範本。Lockheed Martin公司所提出的MMC共有三種不同長度,因此也有不同的武器配置,但至少都裝有AN/SPY-1F系統、艦砲1門(115 m版為5吋艦砲)、魚叉飛彈發射器、垂直發射系統、以及RIM-116

Independence級則是使用創新的三船體構型,在僅需Oliver Hazard Perry級相同的動力下,即可達到42節以上的持續巡航。美國的濱海戰鬥艦為了控制重量,所以又回到鋁合金艦體(Arleigh Burke級是鋼質船體,戰場存活力較佳,可是重量不會輕),而且在利用上是以同一艦體,裝上不同任務模組後即可執行不同任務(包括反潛、防空、反艦、掃雷等),但這麼一來其固定武裝就很少(兩級濱海戰鬥艦都只有57 mm快砲1門,Mk44 Bushmaster II 30 mm鏈砲2門,以及RIM166滾體飛彈系統1套),其武裝與戰場存活力一直被美國國會所質疑。

USS PF-4921  
台灣可能的巡防艦構型2。Huntington Ingalls Industries公司以Legend級為藍本所提出的Patrol Frigate 4921,除裝備AN/SPY-1F系統外,還會使用76 mm艦砲、魚叉飛彈發射器、垂直發射系統、以及Phalanx近迫防禦系統

有人以為新的巡防艦是放大型沱江艦,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起始設計完全不同。海軍對新的巡防艦的要求除了高度自動化以降低人力需求,這個必備的條件外,若是以高速做為訴求,應該是如Independence級一般的三船體構型,以獲得足夠的穩定度與任務酬載量;若是以武裝酬載量為主要訴求,則Freedom級或Legend級比較合適。以目前中華民國海軍的需求來講,新的巡防艦可能擔負兩種任務,一個是艦隊反潛與戰場空域防空(部份資料由神盾級驅逐艦或E-2K預警機提供),另一個是快艇部隊的旗艦,協調任務並提供有限的區域防空,必要時可能還要負擔敵後滲透及水雷相關作戰任務。

USS MMC-LCS2  
台灣可能的巡防艦構型3。這是由General Dynamics公司所提出,以Independence 級為藍本,搭載AN/SPY-1F的MMC版本,艦首除了57 mm自動艦砲外還有4聯裝魚叉飛彈發射器2座,而垂直發射系統(32個發射單元)裝置於船舯部,機庫上方則裝備兩座Phalanx近迫防禦系統

若以海軍新的巡防艦以海象較差的台灣海峽與海域較為危險的南沙與東沙群島為作戰範圍的話,我認為採取三船體構型較為理想,但應該不至於像獨立級那樣強調任務酬載。在構型上可能會比較接近傳統艦型,也就是在船舯部較為放大,以布列艦砲與飛彈垂直發射系統。至於可不可能採用穿浪型艦艏,那就要看我們的設計能力與美國是否願意提供必要的參數了。另一方面,我個人當然希望新的巡防艦要搭載小神盾系統,因為還是有充任艦隊旗艦的可能。只是這麼一來,就要看政府可以拿出多少預算來造艦了。

題外話,之前曾看過有人以雙船體商用渡輪的艦艏被海浪砸塌的事故,來質疑海軍的旭海計畫與巡防艦計畫。但這種論點其實頗為可笑,因為商用渡輪在結構強度與構型上與軍規使用者完全不同,拿這來類比跟憤青們拿美軍以退役的Spruance級驅逐艦做靶艦,而嘲笑Kidd級是靶艦等級的垃圾一樣,都是軍事知識不夠之下所鬧的笑話。目前沱江級所使用的雙船體構型跟美軍濱海戰鬥艦一樣,都是屬於最新且最精密等級的技術(當然,美國Lockheed Martin公司提供了完整的器材與人員培訓服務),那豈是老式商用渡輪能比的?

USS LCS  
美國海軍的Freedom號(USS LCS-1,背景)與Independence號(USS LCS-2,前景)並肩航行

總結來看,目前新的巡防艦應該可以追上現在各國主流海軍的配備,重點是什麼時候可以服役,以及所需的預算能否支應。不過倒也不必拿美國的造艦經費來套用至我們自己的造艦預算,美國因為總是使用最先進與最昂貴的設備,所以光花在研發上面的經費就非常龐大。但因為有美國充當白老鼠,所以只要美國點頭,其它國家就不用花那麼龐大的預算來測試與發展,就算功能不及美方如此完整,也總比從頭開始摸索來得省錢省事。

arrow
arrow

    gmpm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