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餐廳是退伍回來當助理時的事了(先說一下,是上個世紀末的事~笑),當時一個碩士班學弟忙著畢業,所以我也幫他處理一些資料。兩個人花了幾天的時間,總算大功告成,由於時值半夜,於是學弟問我想不想吃個消夜。

在十幾年前的時候,研究院路/舊莊路這邊晚上八點以後就找不到什麼吃的地方,當時我也還沒開車,出入靠公車的我壓根兒想不出附近有什麼地方能吃消夜。學弟說:「那你就甭管了,我帶你去哪就去哪吧!」結果就是把我帶到復興南路(俗稱稀飯街,雖然說是復興南路,但事實上只是從復興南路二段-瑞安街口到復興南路二段148巷之間)的清粥小菜餐廳。

地方我是知道的,因為當時木柵線已通,如果我沒搭指6的話,都會轉車搭木柵線回家,每次都看得到那裡高朋滿座,熱鬧非凡,但以我家的生活作息(我家天一黑就不願出門)以及對餐廳類型的要求(我媽會說:「想吃稀飯?那我可以煮到你吃到不敢吃!」,或「無聊!跑到外面吃稀飯幹嘛?」),我幾乎沒有機會去嘗試。既然有這個機會,自然不能錯過。

我那時去的應該是無名子,由於事隔已久,吃些什麼早就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即便已是半夜一點,還是一撥又一撥的人群擁進店裡享用消夜。我以前在中部唸書時,所知道的宵夜也不過就是夜深人靜時還擺攤的麵鋪、鹽酥雞、關東煮,了不起就是便利商店裡買些酒、飲料、泡麵、罐頭之類。從沒想過原來還有那麼熱鬧的宵夜,而且人聲鼎沸,一點也不像已經半夜時分。

我後來才知道那已是稀飯街風光期的尾聲,因為之後就是亞洲金融風暴,921地震,以及網路泡沫崩潰。此外,由於我回鍋當學生,加上一直住在家裡,所以跟夜生活始終無緣。一直到我認識老婆並搬出家裡,自己有開車之後,才開始晚上也會出門。再一次到稀飯街是我在準備博士論文時,有次搞得很晚,女朋友,也就是後來的老婆大人也還沒睡。兩個人都想吃點東西,可是住家附近的店早就關門了,這時我想到了稀飯街。

雖然離我住的地方有點遠,但開車過去倒也還好。在當時就只剩下三家專門的清粥小菜店,但即便如此,為了爭取少數的客源,各家還是派人在門口拉生意。由於停車位置的關係,外加拉客的店員說他們的菜有用酒精爐保溫(當時是初春,夜晚尚冷),因此我跟老婆一下子就被靠消防隊那邊的一流清粥小菜給攬進去。我還記得點的菜是炒高麗菜芽、紅燒雞塊、還有魯筍絲,稀飯就是白稀飯加蕃薯(那不是蕃薯稀飯)。雖稱不上價廉,但吃起來倒也不錯。不過大概是為了“清淡”吧,炒高麗菜芽好像根本沒放鹽似的,我老婆認為剛好,可是像我這種比較口味重一點的人,就覺得淡而無味。不過就整體來講,這家的口味還算符合我跟老婆的要求,所以之後如果三更半夜想吃比較便宜的東西又能吃飽的話,大概就是選這家,甚至於偶而晚餐也會在這解決。此外,因為旁邊就是一家永和豆漿之類的店,所以有時候吃完之後也會到那邊買一些東西當早餐,倒也不錯。

吃久了之後,多多少少對於菜色有些瞭解,尤其他們的菜色變化不多。基本上,他們不管炒哪種青菜都淡得要命,有一次我請他們加點鹽,好像也沒人理我。所以後來我常常點像莧菜吻仔魚或芥蘭牛肉這種菜,反正價錢一樣,至少味道夠一些。我常點的東西主要有三道:麻辣臭豆腐,滷(應該是這個字,不過菜單上都變成魯了)白菜,與滷筍絲。他們的臭豆腐雖沒那麼軟綿(現在要找到這樣的也不容易了吧,而且那樣的臭豆腐不好洗),但至少沒有像有些賣的那麼硬;至於辣度也夠,吃起來還蠻過癮的,我家那姑娘也愛吃。所以有回試點一次之後,這臭豆腐差不多成為每到必點之菜。

至於滷白菜與滷筍絲是我很喜歡吃的,尤其魯筍絲,如果用雞、鴨肥湯,而且最好要再加福菜,這些燴煮在一起是很好吃的。而且由於筍絲又吸油也吸鹽,所以雖然拿肥湯去煮,卻不會太油。但那種酸筍絲我不大會處理,平常也很不容易預備著肥湯;至於福菜,在我家很難放過兩星期,久了會發霉(濕度太大)。所以簡單講,這玩意兒我自己不會做。一流清粥小菜的滷筍絲做得還不錯,這也差不多是我必點的。至於滷白菜,我自己不會去做它,在家裡多半是炒開陽(蝦米)或家鄉肉,有時會用紅燒牛肉罐去燉白菜(這是服役時,冬天伙房常弄的一道菜,因為部隊的牛肉罐頭很多,弄起來方便簡單也好吃)。不過餐廳弄的滷白菜還蠻合我胃口的,所以這也常點。

其它像紅燒蹄筋或滷豬皮是給我家姑娘補充點膠原蛋白用的,我覺得豬皮還不錯,但老婆比較不敢吃。至於其它一般人吃稀飯常會叫的小菜,像醬菜還有豆棗就只有我會去叫,次數也不算多,老婆都嫌那些太甜了些(這倒是事實)。通常我們吃一次大概是四個菜,花費270到320不等,像那些高價的魚、肉、蛤、蚵等都沒點過,也沒叫過現炒的菜,所以不知口味如何。不過就常點的東西來說,差不多就已滿足我家的需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mpm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