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這是我去年寫在部落格鄉村的東西,寫完之後因為忙,所以忘得一乾二淨....我甚至連送到哪都不記得了。不過這幾天找資料時這篇舊文居然從Google找著,加上部落格鄉村已經關站了,所以先把東西移到這裡吧。

☆     ☆     ☆    ☆     ☆     ☆

2005花都遊-香榭麗舍大道

四次前往歐洲,往來巴黎的戴高樂機場與奧利機場就有六次。從第一次要問一個法國佬怎麼找到戴高樂機場的Gate 34(Terminal 1的法航巴士站)(那個混蛋的法國佬不肯回答),到我可以告訴一對老美夫妻說:「就是這裡可以到Orly機場!(在 Terminal 2E/F的法航巴士站)」,可見我往來兩地有多清楚了。

但是,我總共只在巴黎市中心逛過兩次,每次都是一天半。

第一次是在2001年的春天,剛好是歐洲的復活節假期。我結束了在Perpignan為期三個月的研究工作後,在回國前帶著一點點朝聖的心情到巴黎去逛逛。說去逛逛還真是逛逛,前一天先跑到北站去探查RER到戴高樂機場的車班,很不巧剛好碰上路線問題,等到搞清楚怎麼走之後,已經晚上七點多了。當時年紀小,不敢晚上一個人在外面晃,所以趕快找了家小餐館吃了一頓(真是美好的晚餐,以後有機會再說)後,就回旅館睡覺了。第二天呢,我以RER A線與地鐵1號線為主軸往來塞納河兩岸的景點。我照了很多景點的外觀,但從沒在哪裡駐足停過,可以說是從早走到晚。

所以當我這一次安排行程時,就決定只去幾個定點。其中連著兩個晚上,我都跑去香榭麗舍大道。

我想就算沒去過巴黎的人,或多或少也會聽過諸如凱旋門,艾菲爾鐵塔,羅浮宮,或香榭麗舍大道等景點。沒去過倫敦,或多或少也聽過大笨鐘,白金漢宮,西敏寺等等之類的。說來感慨,如果沒去過台北而又知道台北的人,可能或多或少聽過的是府方高層,立法院吧?

扯遠了,香榭麗舍大道應該是很有名的地方,始建於拿破崙三世時代,當年拿破崙的遺體從聖赫勒拿島運回法國時,就是從凱旋門下通過香榭麗舍大道,然後運到傷兵院圓頂教堂安葬的,所以香榭麗舍大道又稱為勝利大道。後來一次大戰結束後,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與1944年戴高樂解放巴黎時,都有盛大的閱兵與勝利遊行活動。現在每年法國國慶時的閱兵大典也都是由凱旋門端的香榭麗舍大道出發。

撇開這些較為政治的活動,香榭麗舍大道也幾乎是所有外來觀光客的必經之處,除了附近的景點多之外,這邊也是巴黎最熱鬧的商業區,有高級的旅館,餐廳,夜總會,百貨公司,還有許多展示廳。我連著兩晚都到香榭麗舍大道的路邊咖啡座用餐或喝杯啤酒。第一天純粹只是用餐,因為到那邊已經晚上九點多了,因此只是叫了一份海鮮沙拉跟一杯500 cc的啤酒。或許有人會問,不是該喝白酒嗎? 是沒錯,在法國好像應該喝紅白葡萄酒才對。事實上,當我進餐廳(我們統稱餐廳,但在法國是有區分的。restaurant是比較正式的用餐場所,bristo是酒館,bar 是小飯館,不過我這邊用的是通稱,也就是提供全餐的地方)時通常會要1/4瓶的紅白酒類(其實喝酒愉快就好,固然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是通則,但我吃白肉就是想配紅酒,那也無所謂),但在路旁咖啡廳與小酒吧,要杯冰涼暢快的啤酒是愉快得多。法國自己做的啤酒不怎麼樣,所以大部份賣的都是進口啤酒。

Anyway,在法國沿海各地都有不同種類的海鮮沙拉,在巴黎吃的是什麼款式,我實在不知道,但跟我在Collioure吃的比起來,可能比較適合我們的一般口味。一大盤中有三種海產,油醋與檸檬汁浸泡的生鯡魚,吃來酸甜鮮兼而有之; 帶點燻味的生鰈魚,吃來爽脆可口,能在這種露天咖啡座吃到那麼新鮮的魚倒也很愉快; 用蛋黃醬調味的小龍蝦,也許老外會很喜歡(就品質來說也的確不錯),但像我吃習慣了白蝦,沙蝦,甚至草蝦後,小龍蝦的肉吃起來就嫌太粗(一般來說在法式菜餚裡,小龍蝦通常是拿來熬鮮味用的)。再配上油,醋,以及數種香料的調配的生菜與蕃茄,吃來風味不錯。啤酒是英國的,缺點跟海尼根一樣(那家店另一種啤酒就是海尼根),口味略輕而且氣泡不持久,但拿來配海鮮沙拉來說也還可以接受啦。要說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價格。在香榭麗舍大道吃東西可要準備不少錢,這兩樣東西加起來19.6歐元,折合台幣約800塊,比我在台北的中級西餐廳吃一份全餐還要結棍。如果在那邊吃一份半餐,沒有台幣 1500 塊你別想出門。

第二天沒打算吃東西,所以我逛了一圈之後就坐進咖啡座,先點一杯咖啡,最簡單的expresso。除了早餐外,法國人喝咖啡用的杯子很小,我第一次在Collioure 露天咖啡座喝expresso時,兩口就喝光(well,i'm a cafe'man),害得我接下來呆呆坐在那邊十來分鐘後才去叫了第二杯,因為沒人用牛飲的。第一次去Perpignan時有位波蘭籍的同事,她是留美的,有一次在喝咖啡時她跟我講,真搞不懂法國人為什麼要拿那麼小的杯子,讓她每次都喝不過癮!真是知音之談~現在我倒是會看杯子來喝,這回慢慢的品,慢慢的看街上的行人。喝完後又要了一杯啤酒,同樣也是慢慢的品,慢慢的看街上的行人。

我從來沒有在巴黎這樣逍遙,這麼放鬆過。當時是晚上十點多,香榭麗舍大道還是人潮不斷。現在走過來一對旁若無人的美國觀光客,接著又是一個回教家庭,那邊來了一群提著大包小包的老中旅行團,看著他們就想到二十年前的台灣,想想也真是感慨。我們的旅遊水準應該有點提高,但老中旅行團的財大氣粗與低水準跟我們當年比起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真不曉得是流著相同血脈造成的呢,還是類似的文化水準造成的。但無論如何,每個在逛香榭麗舍大道的遊人們幾乎都帶著興奮,雀躍的表情,我相信那是出於一種內心的激動:「我來到巴黎了!」,或「我又來了!」,或「啊~巴黎!」我的表情可能沒那麼明顯,因為我也算是舊地重遊。但是在巴黎的晚上,步道上人來人往,背後的香榭麗舍大道車水馬龍。就我一個人,前面一杯啤酒,這裡應該沒有人認識我,在台灣我認識的人應該都正好眠,所以不會有電話找我....這種既孤獨又熱鬧的感覺是我最喜歡的了。

就我的觀點來講,這才是國際化。如果晚上九點多或十點多到台北東區或西門町,就外部景色來說跟香榭麗舍大道有什麼不同? 其實沒有,一樣是人來人往,一樣是車水馬龍,同樣有吃有喝,同樣的逛街,甚至同樣的霓虹燈。

但感覺就是不一樣!你在西門町,只會看到本地人,不會有感到興奮的外國人。

所謂國際化並不是把所有東西同時標上中文與英文就叫國際化,並不是有這樣的東西就叫國際都市。像我在巴黎或東京時,就發現它們並沒有像我們這麼幹的。巴黎或東京所展示的是法國或日本的特質,全世界各國的人們受到這種特質的吸引才來的,可不是他們標不標示英文。不管在巴黎還是東京,他們自豪於自身的存在,他們堅持自身的文化,但與外國文化能夠相互交融,這才造就了國際都市的特質。紐約之所以是紐約並不是他們有曼哈頓,有哈林區,有自由女神像,有中央公園,有地鐵大戰就叫紐約,而是他們把這些融鑄成紐約特質,這才是紐約。但我們呢? 我們想學紐約,想學洛杉磯,想學東京,想學新加坡;我們想學迪斯奈樂園,想學東京海洋公園等等等等。學到最後是四不像,什麼都不是。在上位者以為落幾句英文,就叫國際化,民間卻又出現為鄉土而鄉土的假鄉土至上主義,以為俗又有力就叫台灣文化。

好吧,大概是在香榭麗舍大道太閒了,所以才會想到這些有的沒的。不過大多數的時間我都只是舒舒服服的坐在那邊,喝口酒,享受著這氣氛。我上一次來香榭麗舍大道是下午,感覺也不錯,但晚上更好。唯一遺憾的是我居然忘了把記憶卡放進我的相機裡,所以沒法把當時的情景拍下來(沒照片沒真象?)。

等下一次吧,我想我應該還有機會再遊巴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mpm16 的頭像
    gmpm16

    Patlabor 的心情格納庫

    gmpm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